從綱要的「學習內容」一節述明:「資訊基本學習內容為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必備的基本資訊素養,也是學生學習各學習領域知識所需之工具。課程安排國小三年級至國中一年級,每學年建議上課節數為32-36節,國中二至三年級視需要安排節數。除融入於各學習領域中實施外,並得視內容性質,集中於適當學習領域或彈性學習節數中實施教學。」
所以一般學生接受電腦課程的時間為五年共十個學期,每週一節。電腦的課程,除瞭解資訊的概念、學習資訊的素養,也需藉由實作,學會電腦的操作、維護,明瞭電腦這項工具的特性,輔助學習其他領域,或直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。
希望減少資訊教育授課節數或不急於過早學習電腦的觀點,有可能因為以下的原因:
- 資訊教育的負面影響,如:兒福聯盟日前公布「2012兒少網路行為調查報告」,國小五、六年級學童上網最常做的3件事情,分別是聽音樂或看影片、經營社群網站、玩線上遊戲。9成5國小學童擁有臉書帳號,近半數孩子曾在臉書上看過色情廣告。另外還有對於網路遊戲成癮的問題。
- 資訊發展急速,變動大,資訊教育顯得並非那麼急迫。聲控、體感都已商品化了,資訊的發展日新月異,現在學的,或許以後都用不上,就和以前學DOS、Basic、PE2一樣。
- 對於小學生,其他方面的學習更重要,如:與自然親近、閱讀、美術、書法、音樂、英語......等。等到孩子真的需要用到電腦的時候,再來學習也不遲。
資訊教育的課程內容,除了最基本的操作使用外,不盡然全是呆板固定的程序性學習,加上現今軟體版本多樣,包含自由軟體的興起,不同設備的OS也不同,課程的安排與實施應能讓學生很容易地產生遷移,並能了解各式工具的特性,選擇適當工具來處理問題。
曾聽聞某些科技業主管並不讓小孩太早接觸電腦,這種對小孩教育的選擇是有其背景的,可以想見,當小孩準備好學習使用電腦時,家中所能提供的資源是不虞匱乏的。但這種條件,並非是每個小孩所能擁有,從民國88年開始設置中小學的電腦教室,作為資訊教育的基礎建設,某一程度在避免城鄉、富裕與弱勢家庭學生的數位落差。尤其國民教育有其普及性,訴求教育的機會平等,只能在學校教育中接觸到電腦的部分學生,對於資訊教育的學習也只有在電腦課的時間了。
教育部(2003):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議題課程概要:
http://teach.eje.edu.tw/9CC/discuss/discuss2.php
教育部(2007):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議題課程概要草案
http://www.edu.tw/files/site_content/B0055/資訊教育0519(分冊)-更新版.pdf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